博学沙龙特刊—专访北京化工大学国家科学进步奖获得者李秀金教授

作者:发布时间:2022-01-12

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李秀金教授与天津大学合作完成的项目“基于3S维度的生物质固废清洁高效燃气能源化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项目提出了显著改善生物质转化性能的新方法,建立了高效厌氧工艺路线,构建了立体施肥生态循环新模式,突破了以过程清洁化、系统高效化为目标的生物质固废燃气化关键技术瓶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多个代表性的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了我国固废能源化产业的发展。


二十余载匠心永恒,栉风沐雨天道酬勤

2000年11月,在美国结束博士后工作的李秀金老师第一时间便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将自己的专业所学投入到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回国后他便在北京化工大学建立了“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团队,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相关研究。时光流逝岁月变迁,李教授从最初的一个人发展为现如今国内最大的固废处理与资源化研究团队,已培养研究生127人,博士后5人,其中博士39人,硕士80人,留学生8,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及亚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


图为李老师和硕博士毕业生


匠人精神于心中,聚焦专一为科研

李秀金教授的项目,促进了我国固废能源产业化的发展,为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撑。在谈到科学研究,他说在科研时要有马拉松精神,要有持久的恒心与耐力,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代人持续钻研才完成的。生活如同科研一样,太过顺利不见得是件好事;相对的,失败不见得就是件坏事,即便是失败,也是一种收获。

前几年他曾开发过一套设备,该设备在实验室进行了近十年的研究,在投入使用之前测得各项指标都运行正常。而当将这一设备投入至现场时,设备实际运行的指标却达不到所规定的要求。为此,李秀金教授与其他专家在现场维护,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反复试验。经过几个星期的不懈努力,最终解决了问题。正是由于李秀金教授这种工匠精神,使得他在科研上虽屡经挫折但一往无前。


图为李教授产业化应用实景


他说年轻人做科研一定要聚焦,也正是因为他二十年如一日的聚焦固废处理领域,埋头苦干、持之以恒,才能为国家解决了重大能源回收利用问题。



当提到失败时,他谈到:无论是科研还是生活,我们难免会遇到问题,而在面对问题时不能逃避,应当积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在不断培养着自己的综合能力的过程。玉经琢磨多成器,人遇挫折方成才。科研人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踏踏实实做实事,勤勤恳恳为国家

李秀金教授认为钱学森、袁隆平等科学家的崇高志向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将毕生心血用于推进人类科学进步,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广大科研工作者大多是普通人,更需要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在此同时,创造和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对于广大研究生的成长成才,他认为首先应明确自己的兴趣方向,只有对科研兴趣浓厚并锲而不舍,才能在科研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科研并非单打独斗的过程,不能闭门造车,在独立思考的同时也要博采众长。若选择了科研,那应当不惧困难,持之以恒,勇敢跳出舒适圈。研究生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断提高人生价值,用自身所学,做对国家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

这个和固废处理处置打交道的人,捧着最纯净的一颗心来,蓬山万里,梦萦华夏,赤子之心,满载家国情怀;二十年杏坛恩重,化春风,更甘作春泥,耕耘桃李四海,学高为师以启后进之秀,身正为范以点璞石成金。“李”育“秀”士,“金”显芳华。


图为李老师回国执教20周年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