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2020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

作者:发布时间:2020-11-22

    2020年11月20日下午2点30分,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会如期举行。此次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之际,合力唱响创新驱动发展、科技为民服务的时代主旋律,旨在大力弘扬爱国、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广泛宣传勇于探索、勤奋钻研、不计名利、献身科学的生动事迹,不断强化崇尚学术民主、坚守科研诚信底线、反对学术不端的价值共识,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舆论氛围,推动构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治理新格局。此次教育报告会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由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工作司、清华大学承办单位,并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中科科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宣传主题为科学无止境,精神永流传,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创新之路。此次会议由怀进鹏先生主持,万钢先生致辞,共邀请到了两位德高望重的先驱,分别是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和戚发轫院士为我们分享他们的一些事迹。

 

  

  

万钢先生是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在万钢先生的致辞中,提到了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秉承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手段来破解疫情防控的难题,快速分离出病毒毒株、研发疫苗,开展中西医联合治疗,使疫情对中国的影响大大降低。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精准识别、精准防控、精准治疗,充分发挥科技应对疫情影响的作用。并为加强学风建设提了三点建议:

1、弘扬爱国主义,践行科技惠民;2、坚定创新自信,主动担当作为;3、恪守求实的精神,维护科学的道路。

  

  

樊锦诗院长19387月出生于北京。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兰州大学兼职教授、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樊院长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第八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被称为“敦煌的女儿”。樊院长的以守一不移、奉献敦煌为题,从四个问题来介绍了敦煌以及她工作的事迹:魅力敦煌,文化宝藏;守一不移,奉献敦煌;直面挫折,勇于修正;正视困难,探索解难。

  

  

戚发轫院士是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戚发轫先生主持了东方红一号研制,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研制,东方红三号第二代通信广播卫星;主持神舟号飞船总体方案,作为总设计师在解决卫星和飞船研制过程中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戚先生以传承航天精神,建设航天强国为主线,以一个老科技工作者的身份在会议上用他经历的中国航天的历史、中国航天的成就、中国航天的文化这三方面来领略一个年轻的科技工作者的严谨学风有多重要。5月份,长征五号B将新一代试验飞船发射成功,意义重大,是构建空间站专用的运载火箭,可以运载25吨。6月份,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不仅可为我们使用,也可为任何一个国家使用。7月份,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问天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今年年底,我们将用长征五号把嫦娥五号送到月球取了样品再返回地球…这些得益于老一辈的科学工作者不懈奋斗取得的成功,戚老提醒新时代的年轻人要明确自身的担子光荣艰巨且有挑战性,并告诫要想成为航天强国靠的是自己国家的科技工作者的严谨态度,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于承担。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对我们科研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我们未来去实现一些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


撰稿:任金胜

摄影:任金胜、李吴霜

责任编辑: 唐丽芳、安琪

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会